海尔电脑2015聚集智能与穿戴

在2015上海家电博览会上,海尔不但展出了大量的家电产品,还展出了相当多的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海尔在这两块业务上现状如何,又有什么样的未来规划呢?网易数码在现场采访了海尔集团自动化创新总工兼智能穿戴小微主赵向阳博士,以及海尔电脑SmartHome小微主王东升先生。

专访:海尔电脑2015聚集智能与穿戴

首先,王东升先生介绍了海尔做智能家居的思维模式:“首先,现在整个智能家居行业里面有手机入口论、路由入口论,甚至提出了万物入口的理论。其实智能家居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很广的概念,涉及到产业的上下游,涉及到整个我们生活的形态及实际生活应用。但我们的思维是,不管怎么去定位这个入口理论,最核心的问题是,让电器变为网器,让家电更加的智能化、人性化,让人们能够更加简单的享受生活乐趣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事情。

“第二,不管是手机入口论还是路由入口论,这个理论并不重要,关键是产品带来的生活体验,是否能解决人们最关心的健康、教育、娱乐,安全等方面的需求,这是我们想谈的第二个问题。那我们做的思维是,结合U+”这个平台,实现真正的智能化,目前我们主攻三大版块内容:WIFI模块、智能网关和智能终端。

一部手机,一个APP,U+智慧生活平台通过这两样就能搞定安全、健康、美食、洗护等七大智慧生态圈。这看起来很容易,背后其实没那么简单,因为U+智慧平台仅仅是个“云平台”而已,要连接到“云端”,背后需要大波智能硬件来支撑。这些硬件就由我们“加工”,并且这些硬件不是简单的硬件而已,而是用来帮助实现7大生态圈智能化,打通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接口。具体来说,这些硬件就是一个人体神经中枢的作用。比如WIFI模组就是要达到电器变网器目的,通过WIFI模组的创新,将家中的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品智能互联;

“其次我们近一年多以来一直致力于做家庭网络的入口,也就是路由器,虽然我们的路由器在业内已有了100万的消费基数,但目前我们正在努力做得就是如何将路由器从一个家庭的连接器变为服务器,简单来说就是如何让路由器成为数据的收发中心——让U+路由器具备服务功能。

“另外我们与Uhome共同研发和推广基于U+平台的智能终端设备,比如智慧安防系统里面的门禁系统、智能门锁,智能防水浸系统,智能烟感,智能温控器等等,这些设备不管是NFC还是蓝牙还是wifi,它跟我们的超级路由都会实现无缝对接。

现在我们网关、模组和终端已经陆续接到国内外等大客户的意向订单,,像美国的沃尔玛,韩国的连锁企业,包括墨西哥这些海外市场都已经在进行接洽。同时我们也在整合行业内的优势资源与我们共同合作,如美国高通,博通,如微软,苹果这些指数级的资源,都在进行意向合作。

依托集团“U+”平台的生态圈,吸引更多的指数资源及用户流量,为大家提供一个轻量级的智能家居生活解决方案,这就是我们现在和未来要做的事情!

关于互联网上著名的吐槽,所有的智能家居都不如雇个保姆阿姨的说法。王东升先生是如此理解的。

做用户想要的,而不是想要给用户的,才是真正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

之后,海尔智能穿戴产品部总经理兼海尔集团自动化创新总工赵向阳博士介绍了目前海尔智能穿戴产品的现状。

我们看好智能穿戴的发展,并且迅速在去年十月份就成立了新的部门,现在我们主要有两个方向的产品研发。一个是定位产品,人群包括老人儿童,甚至宠物。现在海内外养宠物的人很多,宠物走失对这方面的发展提出了需求。另一款产品就是智能健康秤,主要能测人体的含水量、脂肪含量等和健康相关的数据,得到数据后,会提供一系列的健康建议。还可以将你的智能手环和手表做一个闭环处理,这样你手表上的运动数据就可以传到智能秤的系统内,运动数据和健身建议产生的效果同样会做一个闭环的处理,以便提出更合适的建议。目前主要是在做这两个方向的产品,后面还有一系列的产品在开发。“

赵向阳博士还谈到了目前比较热门的智能手表与智能眼镜。

”我觉得手表是可以做的,而眼镜到目前为止还不是一个很成熟的产品,现在谷歌已经暂时搁置这一块了。对于手表这一块呢,苹果9号发布了iwatch,而且原来像三星、LG这些公司很早就已经涉及到智能手表了。但是三星的智能手表做了将近两年,市场一直不好。我觉得主要是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就是说整个市场的需求没有起来,手表带给用户的需求不是一个强需求,像手机,我们肯定天天用,Pad可能我们回到家或者在地铁上的时候会经常用,但手表,现在戴手表的人反而越来越少了,另外人们给手表更多的定位是手机的延伸,手机你本身就是每天都带在身上的,所以手表和人的黏性就弱了。苹果呢,我觉得它跟别的产品是不一样的,因为它本身是有品牌的因素在,它代表了一种时尚的东西,并不完全从它的需求这一方面发挥作用。“

海尔在2015家电博览会现场展示了智慧课堂的相关解决方案。对此,赵向阳博士进行了介绍。

”原来海尔对产品更多的定位是做硬件,包括我们做笔记本,做台式机,做Pad这些产品。但是现在对我们来说,首先是要打造一个生态圈,就是到了学校里边,学校提供的硬件只是一个载体,老师和学生更多需要的是软件,还有写课件的资源,这些东西才是他们实际需要的。像因特尔、微软,就是我们整合的上游的这些供应链的资源,而软件这块,国内的北师大、华师大是专门做这种教学研究的,和专门做这种教学互动的团队一起合作,来开发这些产品。另一方面,实际上教育资源这一块是非常难的一个问题,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一个版权的问题,原来你像我们的教材都是在出版社手里的,出版社出版的产品很多都是纸质的,而变成电子版以后肯定会影响到它的一些收益或者规划。所以我们现在就和中国出版集团合作,来解决这个版权的问题,因为中国大概60%左右的版权都在中国出版集团手里。 ”

“教育这一块,从全球市场来看,我们做得是比较广泛的。在05年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做教育这个行业,起初主要是在做海外市场,像07年的时候的马其顿,完成了10万台的定单,09年的时候又完成了7万台的定单,去年我们在泰国做了43万台的定单,在墨西哥做了14万台的定单,包括在巴基斯坦我们做了10万台的定单。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海尔在教育这一块的实施能力和实施经验是非常有优势的,其实教育这一市场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和实际教学的结合,如果你没有实施经验,你做了产品,最后学校用不了。因为这跟我们原来老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国内学校做试点。基于各大海外订单经验,我们在全球的实施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而对于目前智能穿戴产品黏性不强,用户体验后很快放弃的现状,赵向阳博士也有自己的理解。

“这个问题是个共性的问题,我自己都有这种感受,因为我最开始用手环,是去美国买了一个Jawbone的手环,戴了三四个月就不戴了,这个和用户的需求是有关系的,为什么这些产品,像jawbone等等在国外卖得很好,因为国外用这个的人更多的是健身的爱好者,你像在美国,你出去以后在大街小巷基本上都能看到,不管是早上、中午、晚上都会有跑步的人。而在中国,是你身体不行了,超重了需要锻炼,你才会买这类产品,他不是出于一个爱好去做的。所以当你没有这方面需求的时候你就不需要这个产品,这和用户的习惯需求是有关系的。 ”

“另外从产业环境而言,国内的手环市场价格较海外稍显紊乱,追求低价。成本降低的时候,带来的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体验的下降。用户不仅是单纯的买手环,实际上更关心的是手环所带来的体验,服务,以及对生活方式的影响。这就要求企业做到产品闭环,而不只是单纯的追求销售额,迫切需要增加用户粘度。就像你说的我天天看数据,我就知道一天跑了多少步,消耗多少卡路里,但是这些数据对我有什么意义?这就是一个问题。所以我们想到做健康秤和手环。它能测你的各项身体指标,包括水分,骨骼,脂肪含量,甚至血压,然后结合手环的数据,每天会给你推送一些建议,首先告诉你身体的状况怎样,然后再告诉你需不需要运动,需要做什么样的运动。你这时候才会更加关心自己的身体,知道如何提高身体质量。要不然你总觉得你身体是健康的,认为没必要买这些产品。

从对海尔两位工作人员的采访来看,海尔在智能家居与智能穿戴方面,还是有着自己的理念和深刻的见解的。希望在接下来的市场上,能够看到海尔带来的更多,更有趣,更实用的智能产品。相信应该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够看到。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